当前位置:首页 >科技动态>我所环境室在海水淡化副产物-浓盐水的环境问题领域取得研究进展

我所环境室在海水淡化副产物-浓盐水的环境问题领域取得研究进展

来源:环境技术研究室    发布时间: 2025-04-14

近日,我所环境室在海水淡化副产物-浓盐水的环境问题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以“Case studies on the identification of environmental impact indicators in brine and distinguish the direct and indirect contributions of the desalination process”(案例研究识别浓盐水中的环境影响因子并区分海水淡化工艺的直接与间接贡献)为题于2025年4月2日在线发表于工程技术领域知名期刊《Desalination》(中科院一区Top期刊,IF = 8.4)上。环境室冯雪敏为论文的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

研究背景与挑战

海水淡化是缓解全球水资源短缺的重要技术,但其副产物浓盐水的排放可能会对海洋环境产生额外的压力。为确保海水淡化产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识别浓盐水中的环境影响因子并区分其来源(直接来自淡化工艺还是原海水的浓缩效应)成为关键科学问题。

研究突破

研究团队首先调查了运行海水淡化设施浓盐水中可能存在的化学物质,基于实地验证监测,结合掌握化学物质的浓度水平以及现行标准和风险阈值,识别出浓盐水中具有时间稳定性的关键环境影响因子,包括常规水质因子有机磷和总磷,重金属,余氯和总氯。研究团队结合多种统计学方法追溯其来源,发现浓盐水中的环境影响因子主要来自于原海水。这一发现为精准监测和评估浓盐水的环境影响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海水淡化浓盐水排放标准的起草提供了科学支撑。

应用价值

基于研究结果,针对不同环境影响因子原位生态效应研究的挑战性。团队进一步提出了浓盐水排海的生态预警监测与分析评估方案,建议采用排放预测模型(如MIKE3-HD、CORMIX)和生态模型(如T.E.S.T、BASS、SSD)相结合的方法,预测关键环境影响因子在海洋环境中的扩散分布及长期生态风险,进一步形成科学、系统的生态保护与评估体系。未来团队将聚焦原位生态效应研究,推动海水淡化成为更可持续的水资源解决方案。

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及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资金的支持。论文连接:https://doi.org/10.1016/j.desal.2025.118860

(a)研究方案;(b)重金属;(c)水质因子;(d)消毒副产物。

【字号:      】  打印】 【仅内容打印】 【关闭】  【下载